什么叫清潔取暖?傳統意義上說,對清潔取暖的認識大多是指清潔能源取暖,這沒有錯。但我們也要看到,清潔取暖政策的變化,給行業帶來了大的洗牌和重組。
過去,供暖基本是市政部門的事,由城建部門管理,屬于保障性質。而我們今天所講的清潔供暖,已上升到中央層面,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主管部門,紛紛參與支持和協調。過去,各省市都設有供暖辦,主要任務是保煤炭、保溫暖,現在要管氣、管電網,還要管成本。過去,供暖主要隸屬市政這個單一行業,現在各大發電企業、電網公司、節能環保企業等也參與其中,行業融合勢不可擋,經營模式發生很大變化,行業規則也在重新制定。可以說,整個供暖行業都在經歷洗牌,規模不斷擴大。蛋糕變大,供暖行業的未來變化將包括四個方向——低碳化、智能化、多樣化及個性化。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清潔取暖工作還應進一步注重“兩低三通過”。兩低,即低排放、低能耗。低排放,就是大家理解的污染排放要少,但同時,如果排放減少而能耗很高,也就是節能水平很低,污染總量依然不能大幅度下降。三通過,主要包括清潔熱源、高效輸配管網及節能建筑三個環節——通過建筑保溫技術降低對熱量的需求;通過高效和智能的輸配系統,降低輸配過程損失和過量供暖損失;通過選擇高效清潔熱源,最終實現清潔供暖。
與此同時,我認為清潔取暖工作中還有幾個值得關注的焦點——
一是熱源如何構建。隨著清潔取暖工作深入推進,熱源結構也在發生變革。傳統以燃煤鍋爐為主的集中供暖,正在向以熱電聯產為主,工業余熱、熱泵、燃氣為輔的方式轉變;以小散鍋爐為主的分散供暖,朝著“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油則油、宜熱則熱”的原則轉變。在新的環境要求、新的能源要求之下,無論傳統還是新興供暖技術,均面臨著一系列改造和提升問題,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等還需完善。
二是行業融合沖擊如何應對。融合帶來了資本、管理、產業提升,同時也帶來新的問題。在實施清潔取暖過程中,一些惡性競爭出現苗頭,或者說大家競爭起來并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此外,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成為很多資金不足地區的首選,但資本如何在農村清潔取暖的推進中實現良性循環,目前也存在問題。
三是快速規模化發展后如何保障。相比之下,城市集中供暖問題不大,但在農村地區,“十三五”后的分散供暖或達到2000萬戶,如何保證健康、持續地發展,目前仍是問題。我們常說,“一年看成本、三年看質量、五年看維保”。在農村地區,過去是松散、自發的取暖行為,如今是政府引導、推進,清潔取暖改造是否成功,現階段只能是初步判斷,能否保證5年后依然正常運行,我們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四是清潔取暖如何評價。實現清潔取暖的方式很多,到底哪種方式更清潔、更高效,截至目前尚無定量回答。要知道,清潔取暖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包括熱源方式、末端方式、系統配置、負荷調節等多個環節,不是單一專業就能完成。在這樣一個大大的關系圖中,任何一方都有可能產生影響,對是否科學有序地推進清潔取暖產生作用。目前,我們也在制定《清潔取暖技術評價標準》,旨在找到能夠客觀科學評價清潔取暖的方式。
(本報記者 朱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