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取暖設備不夠普及,尤其在農村地區,冬天十分難熬。2017年鶴壁市成功入選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從那個冬季開始,鶴壁市淇濱區大賚店鎮姬屯村,鉅橋鎮高莊村、崗坡村等好多村莊紛紛改變了取暖方式,冬季取暖變得更為低碳環保。6月26日,記者先后走訪了幾個村子,了解使用清潔取暖設備后給村民帶來的實際好處。

過去取暖燒木材和蜂窩煤,現在用空氣源熱風機
“以前,農村的供暖方式有燒木材的,有燒蜂窩煤的,家家戶戶都架起長長的煙囪,但大都是晚上睡覺前才點著,早上就把火熄了,用不了多久家里的房梁就被熏得烏黑。”6月26日,記者來到淇濱區鉅橋鎮崗坡村,說起以前農村冬季的取暖方式,67歲的萬安榮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印象中農村家庭都不富裕,孩子們又多,冬天能蓋上一床厚棉被是讓人很羨慕的事情。”
萬安榮回憶,上世紀90年代,城里的橡膠暖水袋流行到了農村,有條件的村民會在睡覺前將暖水袋放入被窩,沒條件的村民就往輸液瓶里裝熱水取暖,再后來就有人用上了電熱毯,開到半夜總是讓人口干舌燥。
“2017年6月,咱市成功入選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讓俺村在取暖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崗坡村村委會主任郭文山說,那年崗坡村當選鶴壁市農村地區清潔取暖試點村,村里陸續裝了300臺超低溫空氣源熱風機,取暖效果好,還干凈省電,讓村民告別了冬天燒煤取暖的歷史。
在郭文山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村民韓同山家中,一間25平方米的臥室裝著一臺超低溫空氣源熱風機。“我家的窗戶和門封閉性不太好,冬天我一般設定的溫度是22℃,差不多20分鐘屋里就能暖和起來。”韓同山指著家里被閑置已久的暖氣片說,“以前家里冬天都燒煤,通過暖氣片取暖,麻煩不說還不衛生。不像這個熱風機,方便又衛生,天冷了想開就開,再也不用半夜起來添煤,也不用擔心會中煤氣。”
“超低溫空氣源熱風機通過電驅動把空氣中的熱量‘搬’到室內,將室內外的熱量進行交換,非常適合農村家庭。”市清潔取暖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熱風機采用超低溫強勁制熱,零下二三十攝氏度仍然可以迅速制熱,同時村民可以隨意開停,按需使用,不影響取暖效果。在用電量方面,這種設備與空調相比,可節省近一半電量,同時還具有制冷功能。
目前鶴壁市有400余個村莊正在試點安裝超低溫空氣源熱風機,推廣安裝約7.2萬戶。
鶴壁市城鄉能效提升改造364萬平方米,改造面積及比例居全省前列
在偏遠山區和經濟水平較落后的農村地區推廣成型生物質炊事取暖爐,是鶴壁市在農村推廣清潔取暖的另一途徑。
在淇濱區大賚店鎮姬屯村村民高軍堂家的廚房,記者見到了成型生物質炊事取暖爐。爐子長約1.5米、寬和高均約1米,爐面有個自動進料口;爐壁內部是個大水箱,與臥室內的暖氣片連通;爐壁有按鍵和顯示屏,可設置供暖室溫,并實時顯示室溫變化。
姬屯村目前已有200戶村民裝了這種爐具。“這款爐具采用的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在特殊爐具內充分燃燒后無煙無味,燃燒率達98%以上,灰分只有煤炭的1/20,其含硫、含氮量等遠低于煤炭,是一種環保型清潔能源。”市清潔取暖辦工作人員介紹,為在農村大力發展清潔取暖,鶴壁市對購買成型生物質炊事取暖爐的農戶給予補貼,購買一臺爐具只要1000元。
“爐具所需燃料能夠就地取材,低成本使其能在農村地區大面積推廣使用。”姬屯村村委會主任高三軍說,這款爐具所需的燃料是由棉花稈、木材下腳料、廢舊木材等制成的燃料壓縮棒,而姬屯村里就有燃料加工廠,玉米秸稈燃料0.35元一斤、750元一噸,木質燃料0.5元一斤、900元一噸,村民用完燃料后,開車到廠里拉燃料很方便。
崗坡村、姬屯村冬季取暖方式的改變,只是鶴壁市農村清潔取暖工作的一個縮影。
自2017年6月清潔取暖工作開展以來,鶴壁市堅持整村推進,將農房分門別類,通過技術優化組合,確保改造效果達標。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新農村社區主推集中供熱和空氣源熱風機供熱,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偏遠山區推廣生物質清潔取暖。
農房有了清潔型取暖設施,還要有保溫設施才能將“溫暖”留住。為此,鶴壁市在農村全面開展城鄉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對農房的北墻、東西山墻實施外保溫改造,坡屋頂農房試裝“節能吊頂+保溫窗簾”,平屋頂選擇倒置式屋頂保溫改造,目前已完成城鄉能效提升改造364萬平方米,城鄉建筑能效提升改造面積及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并榮獲“北方農村清潔取暖典型模式示范基地”稱號。
兩年清潔取暖工作的開展,讓鶴壁市的試點村冬季取暖方式發生了變革,從取暖設施的升級到保暖設備的完善,整村推進的農村清潔取暖方式不僅讓村民豎起大拇指,也讓“鶴壁模式”在北方多個地區得到復制推廣。